Map of Movie

【孤味】真正的放下,不是表面的逞強,而是內心的釋懷。

沒有一個人,可以真的教另一個人怎麼放下 –《孤味》導演 許承傑

Photo Credit: 《孤味》

《孤味》兩個字是台語,形容餐廳只賣一道料理,並用心把一道菜做到最好;也代表「堅持做好一件事,就算孤獨也沒關係」
導演說,這就好像我們台南的特色一樣,很多的小吃店小攤販,就是只專注於做好那一道美食、做到極致。

劇中女主角–林秀英,單靠著賣蝦捲,就從路邊小吃攤一路做到擁有自己的餐廳。但我想,這不只是體現台南的美食特點,女主角本身更是將這份精神貫穿了一輩子。

我很喜歡《孤味》的英文名稱: Little Big Women
微小,又偉大的女人們。
《孤味》是導演外婆的親身故事,裡面夾雜了許多台灣女性的面貌跟情感,在每一個演員的對談、情緒轉換間,我彷彿都能在裡面看到一些自己抑或身邊親友、長輩們的影子。

非常推薦大家一起進戲院觀賞,也許,你們也能夠在故事裡,看到某位熟悉的她。

Photo Credit: 《孤味》

故事大綱

喜迎七十大壽的秀英接到失聯多年丈夫的死訊,攪亂秀英壓抑多年表面平靜的生活,更糟的是,丈夫晚年身邊有另一名女子相伴。
難得齊聚一堂的三個女兒被迫面對父母常年失和造成她們生命中的缺憾。

生性如父親風流的大姊阿青這趟回鄉與初戀情人重逢,情海再度生波。
強悍如母的二姊宛瑜是一位醫師,人生勝利組的她卻只想將女兒小澄送出國唸書,母女關係緊張。
最受母親疼愛的么妹佳佳沒想到卻是跟父親、小三交往最深的一個,深深刺傷秀英。
秀英偷偷地帶著孫女尋找那位神秘的小三,只因她多年深藏的一個疑問,現下丈夫死了,現在只有小三能夠回答她了。


///防雷線///以下涉及劇情內容///

人物剖析及心得

林秀英:「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有聽過妳跟我說一句謝謝!」

Photo Credit: 《孤味》

劇中開頭,林秀英在魚市場買魚,魚販們都尊稱她一聲:「林小姐」,還知道她今天生日要做壽宴,甚至連計程車司機也不例外。導演藉此讓觀眾瞭解女主角在台南是有頭有臉頗具份量的人物。

然而就在生日這天,接到久無音訊的丈夫的死訊,她表面看似平靜無波,吩咐大家壽宴照常辦理,但卻在宴席上喝多了酒,更上台演唱<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身處熱鬧喜慶的場合,她追憶的眼神卻隱隱有著深沉的遺憾跟失落。

她是很傳統的女性,就如同《孤味》這樣,即便丈夫決意棄她而去,她依然從一而終,痴痴等待丈夫回頭的那一天,把對丈夫的愛珍藏在鐵盒裡,以一己之力在遭受親人冷落的狀態下把孩子帶大,這也造就了她強勢的性格。
可是多年來的等待卻換來不堪的結果,她放不下、不甘願,想盡辦法要見到那個長年陪在丈夫身邊的女人;甚至還在丈夫的情人邀請他們一同學佛的師姐們來替丈夫頌經時,硬要叫道教的法師也來做法事。
這造成了一個衝突荒謬又充滿趣味的場景:一方是佛教,一方道教;一方閉眼念誦,一方直盯挑釁;一方平和穩定,另一方熱鬧激昂。
濃烈的較勁意味嶄露無遺。

對丈夫的不諒解、對小三的忌妒不滿,在媽祖廟裡一場和小三的對談化解了。
她發現,即便已經沒有夫妻之情,但丈夫始終都為了維護自己而默默扛下眾人責難。在那麼多的愛恨糾葛中,互不相欠大約是最好的結果。

她終於在多年前丈夫離開時給的一紙離婚協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然後,在告別式當天,去接丈夫的情人、讓她以「妻子」的身分替亡夫上香,自己則搭著計程車、唱著歌前往不知名的他方。
帶著微笑的臉上,是柔軟的理解和灑脫的釋然。

有時,愛就是祝福跟放手。

陳宛青:「其實不用十指緊扣,只要這樣握著就好。」

Photo Credit: 《孤味》

「人真的很奇怪,明明知道對自己有害的,還是會一直去做。」

身為大女兒的宛青,是最了解過往事情的人,理應在父親離家後成為支持母親的最大助力、也應該成為最體諒並理解母親的人。但她沒有,相反的她很叛逆,得過癌症還不顧他人勸阻繼續抽菸導致復發,也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在婚姻中不時劈腿偷吃且毫無愧疚,完全沒有長姊該有的成熟穩重。

林秀英看著她、看著女兒要跟女婿離婚而女婿仍苦苦包容守候,就像是看到了自己跟丈夫的樣子,失望又生氣地問:「我一輩子做牛做馬,沒有聽過妳跟我說一句謝謝!」這句話在問女兒、更是透過女兒在質問亡夫。

宛青回擊:「妳知不知道妳給別人很大的壓力!?」
一句話喊出她們的痛苦: 母親在付出的同時也希望對方能依照自己的期望給予回報。

因此,承受的愛越多,反而越加束縛越加痛苦。也許是因為承載了太多不知如何自處,宛青便選擇用遊戲人間的方式來逃避、作為她無聲的反抗。

陳宛瑜:「我都是為了你好。」

Photo Credit: 《孤味》

跟叛逆的大姊相反,二姊宛瑜相當成熟穩重且努力。

她是體貼母親的,為了代替大姊成為支持母親的人,不得已需要變得堅強強勢。
她用憤怒作為動力,在舅舅對他們家務事的批評已經太過逾越的時候,語氣強硬的問:「請問你貴姓!?」劃清界線;但她其實也是脆弱的,父母婚姻不和是宛瑜心底的陰影,在丈夫找她想談論事情、一句話都還沒說出口時,宛瑜直接下了結論:「你要跟我離婚對吧?我只要小澄的教養費。」
用攻擊作為防禦,是她自我保護的姿態。

還是小孩子的宛瑜希望父母和好,為了想要看到一家團聚、想看到母親因父親回來而開心的樣子,她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努力:
「小時候學校頒獎,爸就一定會來;我就在想,只要我一直得獎,爸就會記得回來。」
念醫學院不是因為她喜歡,而是為了圓心中那個闔家團圓的夢。

面對母親的愛與缺憾,她以努力獲取功名來回報;但這樣的互動模式,宛瑜卻也複製到自己跟女兒小澄身上,以愛為名進行控制、不停要求她好好念書才能出國深造,而沒有去理解小澄的不情願,也只是因為:「想要跟大家待在一起」的願望。

陳宛佳:「蔡阿姨對阿爸是真心的,同樣是女人心情,妳不能了解嗎?」

Photo Credit: 《孤味》

么妹宛佳長期陪在母親身邊,不但一力承擔起照料母親的工作,也願意接棒母親打下的江山。這樣的她,應該要最體恤秀英才對。
但在劇中,她卻是家中唯一一個,和父親以及蔡阿姨長期保持連絡的人,甚至還站在母親的對立面,說:「蔡阿姨對阿爸是真心的,同樣是女人心情,妳不能了解嗎?」

我想是因為,父親離家的時候宛佳年紀尚幼,母親乃至於姊姊們為了保護她,很多事情都不曾跟她說過,對於那些陳年舊事沒有太多的了解,面對父親自然不會有什麼埋怨。
但這也讓她相當尷尬,明明一直在母親身邊,但卻什麼都不知道。對照電影開頭,秀英給她接管餐廳要讓她作主,卻又自己把菜單安排好沒有跟她說,這讓宛佳感覺到的是不信任、像是被排擠在外的局外人。

相較於每天相處、事事都想掌控的母親,距離產生美感,久久見一次面的父親和蔡阿姨似乎沒有那麼多紛擾的情緒;也因為宛佳有和父親跟蔡阿姨相處,看到了有別於大人們口中那個壞爸爸的另一個樣貌、確信父親和情人是真的相愛相知,才比其他人更能理解、接受蔡阿姨。

宛佳想要幫忙、想要讓母親跟過往和解、也想要自己被認可,所以才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即便她說出了那麼讓秀英傷心的話,但她始終都是希望大家都能圓滿,沒有真的想要背叛誰。

蔡美林:「這一切都是緣分。」

Photo Credit: 《孤味》

相對於林秀英的強勢,身為情人的蔡美林從頭到尾都是很溫和的女子,就像她一直穿著的那件藍色大衣一樣,沉靜包容。

她對陳伯昌的愛不求回報,只要兩人有切切實實地相愛、自己有陪伴著就夠了。

陳伯昌最後在她耳邊說的遺願是: 想要回家。
不是回到他們倆台北的家,而是要回去他在台南的家。也許台南的一切是他自始至終都不曾放下的牽掛。這對於美林來說,或許有些不堪,但她仍然選擇成全。

一開始美林對於秀英是退避的,她等到半夜無人時才去靈堂弔念陳伯昌,甚至還請託姊妹們打掩護,才去替情人摺蓮花聊表心意。

當兩個女人面對面認出彼此之後,也許感覺到彼此的缺憾需要尋求了結,她們在神明面前直面那份遺憾傷痛。

秀英對她說:「我知道妳會怨我不肯離婚。」
美林沒有回答這句話,只是說:「這一切都是緣分。若他沒有先遇到妳,可能也不會跟我在一起。」

也許因為學佛,她得以用淡然的態度面對,並釋出善意、代替陳伯昌,幫秀英解開深藏心底的疑問;也獲得秀英的接納,讓自己在情人的最後一程,能夠以妻子的身分上香告別。

Photo Credit: 《孤味》

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真的挑起我很多情緒,當然除了拍攝地點就在我的家鄉–台南府城以外,裡面的場景擺設在在都有著小時候的回憶。
也因為這些年經歷過親人過世,光是看到靈堂的擺設或是司儀的手勢,都可以瞬間讓我飆淚。原來那些悲傷從未消失,只是像劇中的書信一樣,被堆疊收藏,放在抽屜。

對於南部傳統女性的刻畫,讓我看到好多人,包括我自己。
好幾次,我都覺得那些台詞對白,都是我想講或者我母親我阿嬤曾經講過的話,只是演員代替我們說了出來;連那些內斂的情感跟心痛,他們也替我們真真實實的表達了。

電影的台語主題曲《孤味》也是一大亮點,唱得非常有味道!
把女性那種對愛情的守候、無奈又多情的感受婉轉唱出,搭配台語獨有的豐富唱腔,光是聽都覺得快落淚。真的覺得台語是非常美、表現方式很多的語言。

電影的場景雖然是早期的台灣南部,但就算放到現在,這依然是很多家庭會上演的課題。
人的情感複雜,各有各的立場跟想法。雖未必是壞人,也許因為各自的理由或苦衷,造就了一場場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喜劇,往復循環。

因為平凡,所以寫實;因為平凡,所以越加深刻;因為平凡,才更能激起漣漪久久無法平復。

人總在不甘中變得執著,卻在執著後學會了放手,也在放手後得到了解脫。

Photo Credit: 《孤味》

在〈【孤味】真正的放下,不是表面的逞強,而是內心的釋懷。〉中有 2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